任何一次經濟危機本質是經濟發展模式改良的必然過程,模式優則競爭力強。可喜的是,中央高層已經敏銳地看到了這個重大的國際背景問題。中國政府表示,“十二五”期間將把推進新能源、生物醫藥、第三代移動通信、三網融合、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,創造新的市場需求,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。2009年5月,李克強副總理在講話中說:新能源產業正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,也是新一輪國際戰略制高點。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為新能源產業帶來了機遇,要以發展新能源為重要舉措,以企業為主體、加強政策主導,促進風能、太陽能、水力發電以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,加快能源改造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原生資源的消耗,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廢棄物最終排放量,直至實現“零排放”,推進我國能源結構乃至產業結構的調整。2009年11月3日,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《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》的講話中指出,要逐步使新興戰略性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,首先就是要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,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、節能減排技術、清潔煤技術及核能技術,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,加快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、建筑、交通體系。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
汽車發展的前列,盡快確定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和市場推進措施,推動中國汽車工業跨越發展。
一是低碳經濟關聯度大,產業鏈長,對農業、醫藥、能源、材料、環保等其他產業的發展有較強的帶動和誘導作用。
二是有持續穩定增長的潛力,符合未來世界發展的大趨勢。低碳技術與產業具有資源依賴性強、技術通用性強的特點。資源依賴性強,就為節能環保空間廣闊的發展中國家(如我國)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難得機遇;技術通用性強,則不易形成市場壟斷,而容易實現在不同應用領域的技術轉移,當前還沒有形成發達國家壟斷的低碳科技、低碳質量、低碳產品標準,這就為后發國家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。
三是低碳經濟的科技含量高,符合生態規律,長遠經濟效益好。低碳技術的溢出效應非常廣泛,它幾乎可以在任何運用物質的產業中轉化為生產力。